2006年,散文《捉蛇记》发表在《儿童文学》元月号上。该作品被译成日文,发表在《彩虹图书室》2006年第2卷上。2013年聘为《中国散文网》专栏作家、《草根文学网》驻站作家、《优酷网》作家刘国林作文大课堂主讲。2016年被聘为《上海文艺网》签约作家、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家会员。2017年被世界汉语文学出版社与杂志社聘为副总编辑,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中国东北分会主席,《作家刘国林作文大课堂》被聘为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理事单位。2017年7月被聘为《今古传奇》签约作家。《中国作家文学》北方编辑部总编。2018年被聘为四川《阅读悦读》签约作家。《今古传奇》传媒集团《速读》北方工作站站长。
一晃,离开家乡40年了。可是,总觉得没离开家乡那么久,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,仿佛就像昨天一样。今日得闲,兴致正浓,便把对《勃利文艺》的印象及一些往事记下来,和家乡的文友们共赏。
家乡的县城有条河,叫碾子河。由南向北,穿城而过。我每次去县文化馆,都有经过碾子河上的桥。那是上个世纪七70年代后期,县文化馆创办了一个文艺小报,叫《勃利文艺》。屈指算来,至今已有40个年头了。就是这张对开的文艺小报,培养了全县一大批文艺骨干。当时,负责这张小报的主编是刘荣老师。他每年都要办2、3期小报的文艺骨干创作培训班。记得全县文艺创作最活跃的文艺骨干有:县商业局的马文学,县印刷厂的李书谦,县种畜场的刘成贵,县粮食局的金振尧,大四站的黄明东、袁波、唐义,杏树的王延臣,双河的卢立军,小五站的于成安,倭肯的王渤海,勃利镇的王贵海,吉兴的丁文远等。每次办班都是由刘荣老师亲自讲课,大家共同讨论,各抒已见。有时,为一篇作品的创作思路,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。那激动热烈的场面,至今让我难以忘怀。讨论通过的作品,再由作者分头修改。定稿后,才有可能在《勃利文艺》上发表。几年后,刘荣老师调到县精神文明办工作,由安详老师任《勃利文艺》主编。安详老师和刘荣老师一样敬业。他不但是培训班的主讲,还带头创作作品。记得安详老师创作的诗歌和歌词还常常在《黑龙江文艺》、《合江文艺》上发表。当时我是《勃利文艺》上的新兵,初学乍练,跟这些在省市文坛崭露头角的老作家们比,我只有倾耳敬听的份,心里憋着一股劲儿: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遛遛,看谁在《勃利文艺》上发作品多。40年了,正是《勃利文艺》这张文艺小报,把我带上了文艺创作的道路,好多作品是通过《勃利文艺》才走出黑龙江,走向全国文坛的。正是刘荣和安详二位老师把我扶上马送一程的。现在,《勃利文艺》已由金振尧老师任主编了。
40年来,虽然我不再给《勃利文艺》写作品了,但我每次回家乡,在火车站下车,都要经过碾子河上的桥,步行来到县图书馆的阅览室,看一看可亲可敬的《勃利文艺》。每次都禁不住浮想联翩:《勃利文艺》就是家乡文艺创作的“桥”,是它把家乡的文艺人才送出去一批又一批。是它记住了家乡有哪些文艺骨干带着文学的梦想,从它的背上走过:有回头的,有没回头的;有大步朝前走的,有改弦易辙的;有闯入文学殿堂的,有平步青云走上政坛的……但是,我敢说,他们的心里都会对曾经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的《勃利文艺》道一声“谢谢”的。都会回头凝眸行个注目礼,默默的祝福:“《勃利文艺》,你才40岁,你正当年。家乡待有人才出,有好多好多文艺新秀等待你扶上马送一程呢!”此时,由家乡走出的著名作曲家许镜清,为电视剧《西游记》谱写的主题曲——《敢问路在何方》又响在耳畔:“你挑着担,我牵着马,迎来日出,送走晚霞。敢问路在何方,路在脚下……
来源:邮件投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