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情

我的母亲

作者:韩志梅时间:2018-12-20浏览量:

作品正文:

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,知情达理,善解仁义,极为细心的妈妈,母亲个子不高,梳着短发,瓜子脸,小眼睛,身体好,走起路来很快,是一个多面手。会刺绣,裁剪,针织,还会做一手好饭菜,生活中的女强人。街房邻里无人不夸,无人不晓。

听母亲说,她十几岁就和父亲定了亲。过去母亲的父亲,我的姥爷,思想很前卫,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,供母亲上学,一直读到四年级,过去的四年级就是小学毕业。文化程度还算可以,比上不足比下有余。母亲和父亲都在一个学校里读书,虽然定了亲,但是相互之间就是同学关系。

就在父亲十八岁那年的一天晚上。父亲给自家的煤油灯倒油,家人怕把油倒撒了(过去只能用煤油灯照明),旁边的人就划根火柴看一下,不小心离油灯太近,突然燃起火,火苗瞬间扑到父亲的脸上,站在父亲身后的爷爷,拿起一件衣服把父亲的头包住了,火苗才被扑灭了。但父亲的脸,特别是下巴颌烧伤的比较重,留下了永久的伤疤。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,还没有结婚又烧伤了脸,真是不可想象……这期间母亲的亲戚有人对她说,男方这种情况,这个婚就算了吧;大家议论纷纷。可母亲说:“开始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男人,现在人在难处,还是不提为好,只要他人好,这个婚就这么定了。” 于是,在母亲的坚持下,22岁那年和父亲结婚了。

父亲家人口多,爷爷、奶奶、两个姑姑、还有大伯,就是父亲的哥哥,是一个聋哑人,一辈子没有成家。后来大姑出嫁,老姑还小,也是一个特殊的家庭,在我记事起奶奶就去逝了。母亲和姑姑相处的很好,从没和姑姑拌过嘴。母亲针线活做的好,过去姑娘出嫁首先在家要自己做几双像样的鞋带到婆家。可姑姑不太会做针线活,母亲就帮姑姑做了十几双的鞋。邻居都很羡慕,纷纷称赞姑嫂相处的融洽。姑姑结婚后,婆家人都夸鞋做的好,也给姑姑长脸了。

在六七十年代,物品紧缺,买东西除了给钱还要给各种票,买布要用布票,买粮油用粮油票,买副食品有食品票。我家劳力多在生产队干活,每年挣的工分也多,因此生活条件还可以。母亲心灵手巧,家里人多,穿衣服都是母亲用手针缝制的,母亲经常在夜里点着油灯做针线活。爷爷和父亲商量,咱们买一台缝纫机自家用吧,这样做起针线活既快又方便。于是积攒了很长时间,把买机器的票攒够了,就买了一台“飞人牌”缝纫机。母亲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学会了机器的使用技巧。这台缝纫机可买到点子上了,方便了自家,又方便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,全村就我家有一台缝纫机。母亲还喜欢裁剪,亲朋好友逢年过节,换季时,就拿着布料来我家求母亲做衣服,母亲人缘好,逢求必应。活就越来越多,好像全村人没有做不到的。缝纫机旁的布料越堆越多,裁出的衣裤,母亲起早贪黑也做不过来。因为母亲不是专职做缝纫活的,白天还要做家务。那时我才十来岁,听到有人跟母亲说:“你也太好说话了,给谁做衣服,就应该按件收钱。”母亲却说:“乡里乡亲的,不能要钱,大家不嫌弃,我就抽时间给他们做。”母亲白天要忙家务,洗衣做饭,喂养家禽等一些活。我是老大,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需要照顾。十岁的我,也为母亲着急,这么多机器活啥时候能做完?当时我对缝纫机也很感兴趣,只要我放学回到家里,发现母亲不在家,我就偷偷去摆弄机器,赶紧上机器蹬几下,开始蹬不好机器轮子就往回倒,一但倒轮,一是线断了,二是针也会断。母亲时刻看着我怕把机器弄坏了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来二去,我就学会了蹬机器。

来源:邮件投稿

热门排行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