伟大领袖毛泽东,于一九三八年五月,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,经过七天七夜的沉思默虑,聚精凝神写下一部长达五万多字的如何叫国人冷静和理智的雄文——《论持久战》。《论持久战》一出,立时震动全国。
的高层也被震动。“程思远在《我的回忆》中披露说:当时‘小诸葛’白崇禧一气读完《论持久战》后,深为赞赏,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。后又向蒋介石转述,蒋也十分赞成。”蒋介石指示高级军官学习,还特意办了学习班。傅作义读后感到抗战中的重大问题都得到了明确答案。高级将领卫立煌细读之后说:“对其‘速胜论’、‘唯武器论’等顽症有很好的疗效。”
当一个民族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,不是某些人的冷静和理智能化险为夷的,而要全民族的人民都要有高度的冷静和理智,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统织者,更要让他们冷静和理智。只要是人都会害怕灭亡和失败,更何况是大权在握的统织者,他们为了维护既得的利益会不择手段,那怕是象汪精卫之流不顾名节走“曲线救国”之路亦在所不惜。所以要让这样一些人冷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。
在《论持久战》中,毛泽东首先让肠慌腹热的国人吃一颗定心丸: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!”当时的国人虽然张慌失措,但并不傻,要他们毫不狐疑地吃下这颗定心丸,必须得持之有故,言之有理。毛泽东指出:日本虽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,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、野蛮的;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,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、正义的,又有了中国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。日本战争力量虽强,但它是一个小国,军力、财力都感缺乏,经不起长期的战争;而中国是一个大国,地大人多,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。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,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;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。
仅仅一颗定心丸,还远远不够让国人全面彻底冷静。如何打好这场战争,如何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,这才是国人最急痛攻心的事。毛泽东紧接着指出:抗日战争是持久战,速战速胜是决无可能。毛泽东进一步指出: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:“第一个阶段,是敌之战略进攻、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。第二个阶段,是敌之战略保守、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。第三个阶段,是我之战略反攻、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。”毛泽东着重指出,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,“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”,“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,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”。然而,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“转变的枢纽”。毛泽东强调“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,而以运动战辅助之”。“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,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。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”。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,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。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、灵活地、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,持久战中的速决战,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;第三阶段中,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。
在《论持久战》中,毛泽东还强调了“兵民是胜利之本。他说:“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,但不是决定的因素,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”。“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众之中。”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,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,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,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。”
来源:未知